肾衰 肾衰竭 关格 癃闭 水肿 虚劳,水肿、尿少、乏力、恶心等

kpl数据统计2021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kpl数据统计2021 > 新闻动态 >
肾衰 肾衰竭 关格 癃闭 水肿 虚劳,水肿、尿少、乏力、恶心等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3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在中医理论中,肾衰竭没有完全对应的单一病名,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(如水肿、尿少、乏力、恶心等)归入“关格”“癃闭”“水肿”“虚劳”等范畴。其核心病机多与脾肾亏虚、湿浊瘀阻、气化失司相关,治疗以扶正祛邪、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。

一、中医对肾衰竭的归类依据

关格:以“小便不通”与“呕吐”并见为特征,对应肾衰竭晚期出现的少尿、无尿及消化道症状(如恶心、呕吐)。《伤寒论》提及“关则不得小便,格则吐逆”,强调脾肾衰败、浊毒壅滞的病理状态。 

癃闭: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尿量减少,与肾衰竭的尿少阶段相似,病机涉及肾气不足、膀胱气化不利。 

水肿:肾衰竭常见全身浮肿,中医认为与肺、脾、肾三脏水液代谢失调相关,如《金匮要略》所述“水气病”。 

虚劳:以长期乏力、消瘦、脏腑功能衰退为特点,符合慢性肾衰竭患者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。

二、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

本虚标实: 

本虚: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主,肾为先天之本,主水液代谢;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湿。脾肾亏虚导致水液停聚、气血生化不足。

标实:湿浊、瘀血、热毒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,进一步损伤脏腑,形成恶性循环。

三焦气化失常:水液代谢依赖三焦通调,肾衰竭时三焦壅塞,气机升降失调,表现为尿闭、水肿、呕吐等。 

三、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

扶正固本: 

温补脾肾:针对脾肾阳虚,常用方剂如济生肾气丸(附子、肉桂、熟地黄等);

滋补肝肾:针对肝肾阴虚,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。

祛邪通络: 

利湿降浊:通过大黄、茯苓、泽泻等药物促进毒素排泄;

活血化瘀:使用丹参、桃仁、红花改善肾脏微循环。

调和气机:如真武汤温阳利水,或五苓散通阳化气,恢复三焦气化功能。 

四、中西医结合与注意事项

个体化辨证:中医强调“同病异治”,需根据患者体质、症状分期(如氮质血症期、尿毒症期)调整用药。 

辅助现代医学:中医治疗可缓解症状、延缓进展,但无法替代透析或移植等关键治疗,需与西医协同管理。 

生活调护:控制蛋白质摄入、避免高钾食物,配合艾灸(如关元、肾俞穴)或药浴等外治法辅助调理。

中医对肾衰竭的诊疗注重整体观与动态平衡,通过多靶点干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应用。   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沪农商行:2024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